当前位置:首页-检察宣传
检察宣传
读书万卷不读律——从苏东坡论法律人的自我修养
时间:2022-01-10  作者:  新闻来源: 【字号: | |

戏子由

宛丘先生长如丘,宛丘学舍小如舟。

常时低头诵经史,忽然欠伸屋打头。

斜风吹帷雨注面,先生不愧旁人羞。

任従饱死笑方朔,肯为雨立求秦优。

眼前勃谿何足道,处置六凿须天游。

读书万卷不读律,致君尧舜知无术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苏轼

1月8日,是苏轼的生辰。身为摩羯座的他曾感叹,摩羯座命格不好,注定一生多谤誉。但比起那些坎坷曲折,其留下的诗词名篇穿越千年时光仍熠熠生辉。对于自认命格不好的他来说,也算一种安慰。眉山“一门三进士”孕养了一身的风流倜傥的士大夫底蕴,乌台诗案后,黄州惠州儋州的仕途轨迹磨炼出了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。

其人其文其事,千百年来被大家所津津乐道,甚至乎各地流传的美食秘方、传闻轶事,都总爱跟这位好玩的“大胡子”扯上点关系。但是苏东坡与法律的渊源,只怕跟这首《戏子由》一般,少为人知。

在苏轼的家乡眉山,士绅研读法典之风盛行,受此影响,苏轼自幼熟读史论,对各种法律掌故也是信手拈来。

在宋仁宗嘉祐二年,苏轼为应考进士作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一文,其中谈到:

可以赏,可以无赏,赏之过乎仁;

可以罚,可以无罚,罚之过乎义。

过乎仁,不失为君子;

过乎义,则流而入于忍人。

故仁可过也,义不可过也。

即,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,赏就是仁慈的;然而,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,罚就超出义法了。过于仁慈的仍然是君子,超出义法则是残忍。

对于刑罚,苏轼则认为,滥用刑罚,不仅无助于统治,反而会损害刑罚的尊严。

这彰显了苏轼对为政执法应本于仁厚的重视,跟现代所推崇的“宽严相济”、“法律的惩罚与教化作用”的理念也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此文虽为应试文章,但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,结构严谨,说理透彻,正是撰写法律文书的要义。

法律人的自我修养还包括论辩之道。在法庭上,无论是行使诉权的公诉人,还是为嫌疑人利益而战的辩护人,身份立场虽然不同,视角和观点往往有所相悖,但是一个老练的法律人,擅长在平凡琐碎的事实中提炼出惊人之见,还能做到逻辑自洽,言之有理。

这也正是苏轼的拿手好戏,除诗词外,如《留侯论》《晁错论》等议论文名篇,展示了东坡利用习见史料,作翻案之论的辩才。有趣的是,不仅是苏轼,苏洵、苏辙也都擅长议论文,三苏的议论文各有特色,但是都能做到圆融自洽。

以三苏《六国论》为例。

老苏为文气势磅礴,把六国之弊归于赂秦,虽然有倒果为因之嫌,但胜在文辞纵横精妙又极富韵律,为千古名篇。

苏辙谓六国不知天下之势在韩魏的观点,颇有现代流行的地缘政治观感。

苏轼则以“养士”来分析六国之久存,秦之速亡,让人耳目一新。

三人观点看似刁钻偏颇,但妙在各自都观点鲜明,论据充分,论证层层递进且还暗合了三人性格特点,很值得我们法律人学习。

读书万卷不读律,

致君尧舜知无术。

这句诗向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,一者认为,苏轼重视法律,读书万卷而不读法律的话,无法辅佐君王成为尧舜之君而实现天下太平;或者认为,苏轼不重法律,读书万卷也不要读法律,辅佐君王成为尧舜之君根本就是没有办法的。

两种观点各有道理。然而中学语文老师教导过我们,读诗不能离开时代背景。苏轼所在的北宋,法治思潮兴盛,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推出新法,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。苏轼虽然是变法的激烈反对者,但其一生与法却也有绕不开的缘分。

不管苏轼怎么看,读书万卷也读律,才是一个合格的法律人的自我修养啊。

南昌市红谷滩区人民检察院 版权所有
工信部ICP备案号:京ICP备10217144号-1 技术支持:正义网
本院举报电话:0791-83762000 全国统一举报电话:12309

本网网页设计、图标、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或建立镜像,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。